您好,欢迎访问!
站内搜索:
    | 更多推荐产品
  •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荆门市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蜂王刘新春的甜蜜事业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6-05-10 08:54:43  浏览次数:

    他,手持时髦的大屏幕手机,用手写笔熟练地编写信息发送给客户。
            他,端坐在电脑前,准确地登录业务网站,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
            他,拿着最新款的佳能数码相机,迅速地捕捉美好而难忘的瞬间。
            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一名拉风的青年。他已经63岁了,名叫刘新春,荆门市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甜蜜的笑容,因为他从事的是甜蜜的养蜂事业。

            一、儿时的梦如今依然甜蜜

         刘新春出生在河南邓州的农村。他的父亲曾在县里的一家药房任司药,人称“刘相公”。
         刘新春有一位七伯,住在他家的隔壁。在儿时的刘新春眼里,七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因为七伯会用垒砌的土坯墙养蜂,并且可以收获甜滋滋的蜂蜜。只要有时间,刘新春就会跑到隔壁的七伯家观察蜜蜂,热心的七伯时常会送一些蜂蜜给刘新春吃。当时不比现在,能够吃到蜂蜜这样的甜玩意儿,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在刘新春10来岁的时候,父亲告诉他,药书上说常吃蜂蜜可以“强智轻身”,大意是吃蜂蜜可以增强智力并减肥。但是刘新春没能理解父亲的意思,他依据听古代武侠故事得来的经验揣摩父亲的话,误以为“轻身”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变轻,然后就可以飞檐走壁、腾空飞翔了。“我要是能够飞起来,那该有多神气啊!”少年时的刘新春一直天真地幻想着能够通过吃蜂蜜飞起来。
         但是,蜜蜂不是自家养的,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七伯对他再好,也不可能每天都让他吃到蜂蜜,况且当时养蜂用的都是土办法,产量低不说,而且蜂群容易飞逃,难得形成规模。后来,七伯就没有再养蜜蜂了。
        刘新春想到了自己养蜂,但是当时的国内气候不允许他这么做。再说了,他既没有技术,而且也没有可以为他酿蜜的蜂群。不过,这些并不能阻止刘新春继续做吃蜂蜜就可以飞檐走壁的梦。

            二、养蜂的路艰辛而又甜蜜

          1966年,刘新春被招工到湖北五三农场(今屈家岭)做事。在农场里,有一个专业养蜂队,他们时常带着蜜蜂四处找蜜源,酿出大桶大桶的蜜。这些让刘新春很是艳羡,但是那时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养蜂是公家的事,私人是不能随便大量饲养的。
          不过,对养蜂情有独钟的刘新春还是抵挡不了蜜蜂的诱惑,忍不住想尝试一下。平时遇到飞逃的蜜蜂,他就想办法把它们收起来,然后偷偷地养。他先后收养了20多群蜜蜂,但是由于技术和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都没有养成功。其间,仅收获了一丁点蜂蜜。这不禁让刘新春感觉有些伤心难过。
         到了1979年,农场养蜂队的蜜蜂突然患了一种流行病,蜜蜂所剩无几,养蜂队也随之解散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蜜蜂则由当时的养蜂队队长马书甫的爱人饲养,马书甫则被分配到当时的五三农场雷台生产队任队长。巧合的是,雷台生产队的书记恰好是刘新春的哥哥。有了这层关系,刘新春就渐渐和马书甫熟络起来。只要有机会,刘新春就会向马书甫请教一些养蜂方面的问题,热心的马书甫也乐于回答。后来,刘新春提出找马书甫买蜜蜂回家自己饲养,马书甫欣然同意。不过,刘新春因为手头拮据,说过之后一直没有行动。
         到了1981年,马书甫的爱人通过精心饲养,蜂群又渐渐繁殖起来了,并在雷台生产队一带放养。一次,马书甫遇到刘新春,主动问起刘新春是不是真的想养蜜蜂。刘新春说:“我做梦都想,但是现在手里没有钱。”“你要几群,先带回家养了再说,什么时候有了钱再给我也不迟。”就这样,马书甫爽快地赊了3群蜜蜂给刘新春,并主动向刘新春传授了怎样培养蜂王,怎样为蜜蜂分群等养蜂技术。刘新春很感动,不久就想法筹集了150元钱交给马书甫,还清了赊账。
          1982年春,一位名叫牛午的养蜂人带着蜜蜂从河南新野来到五三农场放蜂采蜜。牛师傅的养蜂技术很高超,他养的蜜蜂蜂蜜产量很高,让刘新春很是羡慕。于是,刘新春主动接近牛师傅,力所能及地帮助孤身一人来这里闯荡的牛师傅。牛师傅对刘新春很感激,但俗话说得好:“同行是冤家”,牛师傅还是随时提防着刘新春。尽管如此,刘新春并没有泄气,只要牛师傅那里有事,他就是再忙,也要先搁下自己的事先帮牛师傅把事情办好。后来有一次,牛师傅病了,发高烧,全身酸软无力。而此时,正赶上取蜜。取蜜是一件很累人的活儿,牛师傅实在做不了。就在牛师傅无计可施时,刘新春及时赶到,独自帮助牛师傅取完了蜂蜜。后来,牛师傅逢人就说刘新春的好,并主动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免费传授给了刘新春。学得了牛师傅的绝技并没有让刘新春沾沾自喜,他又想办法购买了大量的养蜂方面的专业书籍,并订阅了养蜂的专业杂志。因为刘新春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养蜂是他儿时的梦想,如今梦想实现了,他就要为他心爱的事业付出一切努力!
          到了1983年,刘新春饲养的蜂群已经超过了10群,但刘新春并没有因此满足现状,他仍然一步一个脚印向前不断迈进。“刚开始放蜂的时候,我是用扁担挑,后来,蜜蜂的数量增加了,我就用自行车运蜜蜂,再后来,随着蜂群的不断增加,我放蜂运输蜂箱的工具也在不断升级,从板车升级为手扶拖拉机,再从手扶拖拉机升级为二五拖拉机、五零拖拉机、汽车!”一路走来,刘新春收获了许多,也付出了无数辛劳的汗水。
          刘新春一发不可收拾!到了1998年,刘新春的蜂群达到了180群,他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蜂王。

            三、儿女是他心底最甜的蜜

     

          刘新春有3个女儿,老大刘吉艳、老二刘吉丽、老三刘吉婵。3个女儿小的时候,放了学就帮刘新春养蜂,而她们的母亲负责种地和料理家务,一大家子过得和美甜蜜。
          随着3个女儿先后从学校毕业,她们起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另谋高就。她们毕业后或摆摊卖小百货,或租门面做服装生意,或学裁缝,但是她们最终都被父亲蒸蒸日上的养蜂事业所“诱惑”,前后回到刘新春身边,帮助父亲酿造甜蜜事业。不仅如此,她们找心上人的标准也是要热爱甜蜜事业的。刘新春的大女婿高长才是刘新春的一位蜂友的邻居,当时他的志向就是养蜂,后来一经介绍,他就和刘吉艳找到了共同话题,并且结为连理,成为了刘新春身边的得力助手。刘新春的二女婿原先是做建材生意的,后来想改行跑运输,但是刘新春向他发出“我需要你也来助我一臂之力”的号召后,他也加入甜蜜事业的行列,在岳父刘新春的带领下,辗转随州、安陆、京山等地放蜂,做起了辛苦但甜蜜的逐蜜人。随着事业的发展,刘新春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幺女婿懂得蜂产品的经营。就这样,陈海生入选,他和刘吉婵率先在屈家岭开设了第一家蜂产品经营店。
          为了进一步扩大养蜂的规模,而且老大、老二的养蜂技术都已成熟,刘新春决心分家,让老大、老二出来单独开办养蜂场。于是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刘新春分别向老大、老二赠送了30群蜜蜂,同时又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各卖给了他们30群蜜蜂。后来,这件事被我市的一位作家以刘新春用蜜蜂给女儿作嫁妆为话题写进了她的小说。三个女儿和女婿以刘新春为榜样,继续着父亲的事业,并且在刘新春的建议下,多次赶赴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等地系统地学习蜜蜂专业知识,力图将甜蜜事业做大做强。而他们的事业能够又一次取得长足发展,则是在困难时刻抓住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是刘吉艳的小孩眼看要上学了,带着孩子四处放蜂无疑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正当刘吉艳一家一筹莫展时,刘新春说出了自己的大胆想法:“老幺在屈家岭的蜂产品店效益不错,如今城里人都喜欢绿色的保健品,你们可以把蜜蜂放在郊区饲养,同时在城区经营蜂产品嘛。”刘吉艳夫妇认为父亲的建议不错,于是来到掇刀汉正街集贸市场开办了一家蜂产品专营店,并将蜂群转移至掇刀响岭村放养。刘吉艳的蜂产品店很快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不仅蜜蜂的饲养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因为有了固定住所,孩子的读书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可谓一举三得。2008年,老二刘吉丽见老大的模式不错,于是在象山二路也开设了一家蜂产品专营店,并将女儿联系安排在金象学校就读。

           四、他在做传播甜蜜的使者

     

         虽然三个女儿都已成家,而且儿女们都传承了自己的衣钵,但是年过花甲的刘新春仍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沾沾自喜,而是谋划着一个更加远大的理想。
         在饲养蜜蜂的过程中,热情而讲究信誉的刘新春结识了不少蜂友,其中不乏外地的蜂友。一位远在北方的朋友找到刘新春,要他向当地供应高质量的蜂王浆(速冻活性蜂王浆)。得到这条好消息的刘新春并没有保守秘密,而是找到周围的蜂友,共同分享这条信息所可能带来的利润,一起将蜂王浆卖到了东北等地。此后,刘新春又通过出席蜂业博览会以及蜂疗会议等方式,结识了不少专门经营蜂产品的朋友,并且获得了更多的蜂产品销售信息,产品供不应求。这个时候,刘新春还是没有忘记周边的蜂友,他把蜂友们组织起来,于2003年成立了新春联合养蜂场,统一生产并供应相应的蜂产品,与蜂友们共同分享这块大蛋糕。
         2007年,已经61岁的刘新春看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业产业化有众多的政策扶持。这个时候,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刘新春的脑海里冒了出来:联合更多的蜂友,成立专业养蜂合作社。当年下半年,刘新春就开始积极筹备。2008年2月27日,合作社正式在荆楚理工学院宣布成立,刘新春担任第一任社长。合作社的成立不仅为蜂农降低了养蜂的风险,而且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利润和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加入合作社的蜂农很快就享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仅蜂王浆一项,每公斤的销售价格就比零散的销售高出10元!
        别看刘新春年纪有些大了,但他对市场经济的判断与认识始终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为了打造企业文化,刘新春还和儿女们时常进行特技表演——引诱活蜜蜂制作蜂衣、蜂须。当近10万只蜜蜂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织”成一件衣服的时候,人们不仅发出惊叹:“太神奇了!”于是,他们这支蜂衣模特队顺利地走进央视,成为一条热点新闻,而且还被国内湖南卫视、上海卫视、浙江卫视数十家较有影响的电视台转播!
         为了弘扬蜜蜂文化,63岁的刘新春如今正在抓紧时间建设我省******的蜂业网站……

版权所有:湖北省养蜂学会 鄂ICP备14008373号 技术支持:捷讯技术